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麻将糊了2的玩法的规则 > 新闻动态 >

我学习中医的一点野路子之十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2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56

夸下海口,说自已要说说“类风湿关节炎”,可一看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》和在AI上一搜“类风湿关节炎”与“风湿病”的区别,傻眼了,我自已的认知和实际差的太远了。思索再三,还是片面地说说。

我的家族很大,我母亲的家族也很大,我们这一系是我们家族的嫡长子,代代单传,男方命短,女的要么不育,要么后代不健康,多是腿疼,跨疼,水肿,僵硬。膝肿少见,关节肿大也少见,大概算是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》中寒邪为病据多。归于“类风湿”也说的过去。

关于类风湿我准备从以下几点谈谈

①“肺为相传之官”与关节

②痹症的风,寒,湿

③中气与湿气下流

文章较长,引文尽可能去解释,敬请耐心阅读,您或许会有大收获。

《内经~灵兰秘典论》中讲“肺者,相传之官,治节出焉”。

“相”就是太阳热辐射地面吸收不同引发的“风寒暑热燥湿”,我认为是相火。

“传”是在体内流传,或在皮,或在肉,或在脉,或在筋,或在骨,或在经,或在络,或在腑,或在脏。

总归一句话“气有权摄,病无所藏”,反过来说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。

人身无非气血,饮食生成无非气血,外伤损失的也是气血,“喜怒悲恐寒炅惊劳思”<素问~九痛论>扰动的也是气血。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。风寒暑热燥湿六气(相)入体,靠肺转为适应人体的温湿度,而二十四节气,温湿度各不相同,人体与自然变化相适应的关键器官就是肺。人体与自然两系统能量平衡就是“相传”吧,如同朝中丞相向地方下传旨意,回收民情。

两肩,两腕,两跨,两膝,两踝,人体的大关节,是内经中的“八虚之室”,它归肺管,“气为血之帅”,气有权摄,津液(血的一部分)流通,即“正气内存”,一旦津液损耗,稍有凝结,则脏气偏胜,六气或内伤同气相应,则各种不适。如天气变化关节不好的人会提前感到痛即是明证。

关节肿大,关节痛,都可归为肺气受损。

“手太阴肺中焦起”,十二经营气流行一周始于肺终于肝。

肺肝无联系吗,肯定是肝气流向肺气才会“周而复始”。

发汗伤阳,汗为心液,夺汗者无血。

肝无血会怎样?热气内入吧。

寒郁于表,肉中热郁则高烧,发而不出,内耗津液伤血,实则谵语,虚则呻吟(郑声,骄奢淫糜之声)。

所以我一直认为桂枝汤的本质就是血寒荣卫分离。“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”,荣卫不互济,而“气失权摄”。

脾不统血即气不摄血。津液下流,适逢肝肾亏损,则流于膝关节,肝肾尚可,则流于两胯,或少腹(左右升降结肠)。

这或许是“治节出焉”的本义吧。

肺,生它的是脾,它生的是肾,它克的是肝,克它的是心。肺有病,必累及相关。

五脏之间还有“纵横逆顺”关系。

《桂林古本伤寒论中》

【2.10】问曰:脉有相乘,有纵有横,有逆有顺,何谓也?师曰:水行乘火,金行乘木,名曰纵;火行乘水,木行乘金,名曰横;水行乘金,火行乘木,名曰逆;金行乘水,木行乘火,名曰顺也。

肾克心太过,肺克肝太过为纵

心反克肾,肝反克金为横

肾反来侮母,心反来侮肝为逆

肺生肾太过,肝生心太过为顺。

所以“肺的治节出焉”并不会总是正常的,气失血变,杂病丛生。

以上是外在影响,内在影响在七情或五味偏嗜。

人有七情九气。<<素问∽九痛论>>讲“喜则气缓,怒则气上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上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”。处于七情久了,气有偏胜,脏有偏衰,适感外邪,卒发急症。外来伤害为惊,如“吓死我了”。长久的内在伤害为恐,如男女朋友之间,男方长期贬低女方,时间久了,自信心丧失,则对男方有恐惧感而产生顺从,现代叫“精神控制”。

①六气侵袭,②或久有饮食不节,嗜某味③房事.劳作过度,④醉以入房,⑤汗出.浴水,⑥汗出.当风,⑦长期失血失精等因素,均会伤人内外,从而邪气流于皮∽肉∽脉∽筋∽骨,舍于经∽络∽脏∽腑~中~外∽上~下。

<桂本伤寒论>曰

【14.68】味酸则伤筋,筋伤则缓,名曰泄;咸则伤骨,骨伤则痿,名曰枯;枯泄相搏,名曰断泄。荣气不通,卫不独行,荣卫俱微,三焦无御,四属断绝,(意为四肢阴阳气不相顺接,四逆即四肢冰冷),身体羸瘦,独足肿大,黄汗出,两胫热,便为历节。

历节即游走性疼痛。疼痛流动如同人过二十四节气有个历程。

痹与风,寒,湿的关系,内经《痹论篇》讲的很仔细,风,寒,湿对人体的疾病在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》中有详细的条文与方剂,痰饮,历节,胸痹篇,水病,寒病篇也有详细条文与方剂,虽与痹病不直接,但相关度很大,有兴趣的粉丝可以去研读。今天我想在这里重点说的是“风,寒,湿”三邪的特点。

风寒暑热燥湿,六气,风暑热是阳邪,寒燥湿是阴邪。

中医的“风邪”,多以春季风为主。这时土地刚解冻,到晚春,表土风化,下土还是温低,相比暑天土地放射热多来说是低。随着阳气上升,太阳对地辐射热越来越多,空气气压相对西伯利亚寒气气压低,形成地表对流,产生风,可见风的特点是上热下寒。

冬至一阳生,冬至后甲子日~夜半为阳生之时,古人的“阳生”实际指的圭表测影,杆影在冬至日开始变长。但关中及晋南冀南山东安徽等中原地区地表还是天寒地冻。古人认为“天地相差三十度”即地温在三十天后才开始上升。若下雪消雪,地表湿滑,地下梆硬,不会一脚陷入泥潭。所以冬至日后节气有“小寒,大寒”,之后才是“立春”。

此刻的邪气表现,<桂本伤寒论~杂病例>是这样说的。

【3.83】问曰: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过,何谓也?

师曰:冬至之后,甲子夜半少阳起,少阳之时,阳始生,天得温和。以未得甲子,天因温和,此未至而至也;以得甲子,而天犹未温和,此为至而不至也;以得甲子,而天大寒不解,此为至而不去也;以得甲子,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,此为至而太过也。

所以风病以“寒热错杂”为特征。

农村老人讲“不怕黄风一大片,单怕贼风一条线”

所谓“贼风”指“穿堂风”“山间风”“楼与楼间风”,夏天小区车库口风,楼梯间风等,都有“窄管效应”小而迅急。

此时不是汗出当风也会感冒发烧。

风的特点能带走人体因汗产生的水蒸气,水蒸发有吸热效应,疾风迅速带走体表水蒸气,体表降温,空气产生小微负气压,人体毛孔张开,毛孔内水蒸汽失温而水汽凝结,寒湿郁汗孔,体壮之人及小孩发热高烧,体弱之人萎缩恶寒,严重浑身恶寒酸困。故桂枝汤条文讲“桂枝本为解肌”。

故古人讲“床不放窗下”“睡觉头不朝门朝窗”“月廓空,血弱气尽,防贼风,早睡”“月事后要防风”“醉后以入房伤人最狠”等。怕贼风。

“有一份寒,则有一份表”,久为伏气,陡生变症。

【5.40】风为百病之长,中于面,则下阳明,甚则入脾;中于项,则下太阳,甚则入肾;中于侧,则下少阳,甚则入肝。病变不一,慎毋失焉。

风令疏泄,中风自汗出。寒令收缩,中寒洒洒恶风,肢体踡缩。热邪舒缓,中热息高气短,肌无力。

生活中,居住地阴冷,如小区一层房,不见阳光,

居住地潮湿,

夏天天热从外入屋直接躺冰凉地板上,

风扇对着吹,甚至风扇带抽水对着背吹,

或者空调调到十度直接吹脸或背。

在冷库停留过长。

出一身汗未等汗消冲凉水澡,睡前洗头。

这些行为一个是寒直接入体,

一个是风快速带走汗蒸气降温致体表汗孔内水汽凝结成寒。

第二种风速致寒,内经叫“寒湿相媾”。即寒与湿关系像两情相悦的男女,一见面就想上床“交媾”

有寒必有湿,有湿或有寒,有风,有热,有燥,有暑(肉中热胜)。

<桂本伤寒论>曰

若脉阴阳俱盛,重感于寒者,变成温疟。阳脉浮滑,阴脉濡弱,更伤于风者,变为风温。阳脉洪数,阴脉实大,更遇温热者,变为温毒。

温毒,病之最重者也。

阳脉濡弱,阴脉弦紧,更遇温气者,变为温疫。

以此冬伤于寒,发为温病,脉之变证,方治如说。

湿本为化气,食物在体内腐熟,本就是湿态。为正常态。

湿繁体为濕。上边一个日,下边有底火,水为丝态汽。对中气而言底火大为湿热,底火过大为燥热,已津亏无湿,底火过小为寒湿,底火灭为寒凝,变为饮,饮与温燥结合为热痰,黄痰,饮与寒燥结合为青痰,白痰。

痰的实质就是新鲜氧进不去,痰吐到地上化为水态,见氧化“液”即是证据。归根“肺气伤”。

以上寒与湿合起来说了,下边敬请赏析<桂本伤寒论>中部分湿病,水病,饮病,加深寒湿病表现的印象。无法白话,文言字简意赅。

【5.19】湿气为病,内外上下,四处流行,随邪变化,各具病形,按法诊治,勿失纪纲。湿气在上,中于雾露,头痛,项强,两额疼痛,

【5.20】湿气在下,中于水冷,从腰以下重,两足肿,

【5.21】湿气在外,因风相搏,流于经络,骨节烦疼,卧不欲食,脉浮缓,按之涩,桂枝汤微发其汗,令风湿俱去;若恶寒,身体疼痛,四肢不仁

【5.22】湿气在内,与脾相搏,发为中满,胃寒相将,变为泄泻。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;泄泻宜理中汤;若上干肺,发为肺寒,宜小青龙汤;下移肾,发为淋漓,宜五苓散;流于肌肉,发为黄肿,宜麻黄茯苓汤;若流于经络,与热气相乘,则发痈脓;脾胃素寒,与湿久留,发为水饮,与燥相搏,发为痰饮,治属饮家。

【5.23】太阳病,关节疼痛而烦,脉沉而细者,此名湿痹。湿痹之候,其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当利其小便。

【5.24】湿家之为病,一身尽疼,发热,身色如熏黄。

【5.25】湿家,其人但头汗出,背强,欲得被覆向火,若下之早,则哕,胸满,小便不利,舌上滑苔者,以丹田有热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,而不能饮,口燥烦也。

【5.26】湿家下之,额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;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
【5.27】问曰:风湿相搏,一身尽疼,法当汗出而解,值天阴雨不止,医云此可发汗,汗之病不愈者何也?师曰:发其汗,汗大出者,但风气去,湿气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风湿者,发其汗,但微微似欲出汗者,风湿俱去也。

【5.28】湿家病,身上疼痛,发热,面黄而喘,头痛,鼻塞而烦,其脉大,自能饮食,腹中和无病,病在头中寒湿,故鼻塞,纳药鼻中则愈。

【5.30】病者一身尽疼,发热,日晡所剧者,此名风湿。此病伤于汗出当风,或久伤取冷所致也,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

【5.32】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不能自转侧,不呕,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;若大便坚,小便自利者,白术附子汤主之。

【5.33】风湿相搏,骨节疼烦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,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,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,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
【14.59】问曰:病者苦水,面目身体皆肿,四肢亦肿,小便不利,脉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气上冲咽,状如炙肉,当微咳喘,审如师言,其脉何类?师曰:寸口脉沉而紧,沉为水,紧为寒,沉紧相搏,(寒)结在关元

始时尚微,年盛不觉。阳衰之后,荣卫相干,阳损阴盛,结寒微动,肾气上冲,咽喉塞噎,胁下急痛,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,沉紧不去,其病不除;复重吐之,胃家虚烦,咽燥欲饮水,小便不利,水谷不化,面目手足浮肿;又与葶苈下水,当时如小差,食饮过度,肿复如前,胸胁苦痛,象若奔豚,其水扬溢,则咳喘逆。当先攻其冲气令止,乃治其咳,咳止,喘自差。先治新病,水当在后。

∽∽关元穴下男为精室,女为子胞,道家称丹田或下丹田,中丹田在膻中穴,上丹田在印堂穴,印堂即淫堂,房事过度又未经治疗久会凹陷。∽∽

【11.113】厥阴病,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紧则不欲食,邪正相搏,即为寒疝。绕脐而痛,手足厥冷,是其候也。

【14.26】问曰:饮病奈何?师曰:饮病有四,曰痰饮,曰悬饮,曰溢饮,曰支饮。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肠间,沥沥有声,为痰饮;水流胁下,咳唾引痛,为悬饮;水归四肢,当汗不汗,身体疼重,为溢饮;水停膈下,

以上可知,湿变为水,或为饮,很大程度上跟寒疝有关,冷结关元。

“手太阴肺中焦起”,中焦由太阴脾与少阳胆构成,肝胆相照,胆虚肝血亏,胆气无法在“子”时把少阳相火存入骨髓变少阴君火,即后世“命门之火”。地支子时,子者“滋”也,滋生之时,少阳胆位正北方,“胆主骨所生病者”,所谓“骨气”即胆气,有养骨温髓之功,穴位中胆经“绝骨”穴是八会穴之髓会。阳陵泉穴是筋会。

阳陵是哪里,陵是土堆,帝王墓为陵,山之南为阳,山之北为阴,山为地之阳,坑为地之阴,陵为小山。人平躺在床上,胸骨最高,最适合陵象,侧躺跨骨最高,也合陵象,膝也为陵象,所以阳泉陵最主要治心口下及两侧肋下之水。胖人在乳与肚子中间心口横向易有折凹,肉不丰满,下即有水饮,久为病“悬饮”,这是我个人艾灸右阳陵泉的灸感。

少阳胆虚,必然阳明胃经无法从头走足,胃寒,关元穴处结,肚脐周围手指捏肉,肉感硬,上文叫“寒疝”,区别寒疝除脐周痛外还有小便不利。此处的“肉感硬”多无小便不利,后世叫“中焦虚寒”。

中焦气弱,荣气卫气不足,气失权摄,三焦被湿困,湿气下流,流于胯则胯骨痛,流于膝则膝肿,若肝肾气较足,流于肉间则皮下水肿,或腿肿。“脾病身重不耐摇”。若小便不利,热少为“熏黄色”,热多为“明黄色”。

到此,我个人认为,“类风湿”病根在胆气虚,肝胆相照,肝血亏,从而肝中寒,后世认为肝中寒多身痛,用“暖肝煎”来治。这方对类风湿无效。

<桂本伤寒论>曰

【14.76】水饮,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杯,枳实白术汤主之。

.32】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不能自转侧,不呕,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;若大便坚,小便自利者,白术附子汤主之。

白术附子汤方

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(炮)甘草二两(炙)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(擘)

右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一服觉身痹,半日许再服,三服都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,即术附并走皮中,逐水气,未得除耳。 

白术附子方历来被认为是治“风湿”第一方,从“白术枳实汤”来看,就两味药,枳实是宽中下气的,而白术从“白术附子汤”方服药后“其人如冒状(头重如盖,叉手交心口),匆怪,即术附并走皮中”。所以“白术”就是“煮白”,通三焦之药,尤其是心下至脐上部分皮肉硬应是白术药证。我自已用30克生白术试用,服后眼干,说明白术耗肝血。

日常我们可能不方便配白术附子汤,且这里附子是生的,所以有药后反应“如冒状”,或这种状态即“眩晕感”,附子中毒症状之一。头重如盖就会麻木晕。

附子理中丸由附子,党参,干姜,白术,炙甘草组成。《伤寒论》中是人参。党参与人参区别,经查“古人参补五脏之阴,生津液”,相当于“花旗参”,但花旗参性偏寒。党参不是五茄科古人参,而是桔梗科党参,重于补中益气。

为日常方便计,附子理中丸中含“附子,白术,干姜,炙甘草”,本又治“大便溏泄,四肢疼痛”。按唐代王冰所提原则“消阴须益火之源,壮水以到阳光”。附子理中丸振脾阳,怕脾阳太过伤肾,配六味地黄丸补肾阴,六味地黄丸又吸引附子理中丸之热以强“命门之火”。实为预防“类风湿”的一组简单方法。若嫌利小便力不够,可用当归芍药散作汤送服,也不是不可以,个人见解,病家非经医生诊断许可,不可盲目试药。

总算是给粉丝朋友一个交代,片面管窥之见,敬请各位粉丝老师审核斧正,赐教,小子不胜感激万分,感谢阅读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我的网站